网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而近年来,一种叫做预售的购物模式愈发常见,它在网购的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
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样的经历,每到购物节前夕,满心期待地准备抢购心仪的商品,却遭遇网络延迟、抢不到货的尴尬,或者眼巴巴地等着快递却发现运力紧张,迟迟收不到包裹。这时候,预售模式就应运而生,成为商家和平台应对这些问题的一种策略。
商家为什么钟情于预售呢?原因很直接,就是为了提前掌握销售的大致情况。您想想,商家最担心的是什么?无非是进货太多积压库存,或者热销商品备货不足让顾客流失。而预售模式就像是商家的“千里眼”,能帮助他们相对准确地预测未来的销售量,从而合理安排备货和资金周转。比如说,在购物节这样的关键节点,预售不仅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,还能提前制造话题,增加活动的曝光度,把消费者潜在的购买欲望给激发出来。而且,预售巧妙地利用了时间差,也给平台在购物节期间缓解了不小的流量压力。
对于消费者来说,预售模式也并非毫无益处。还记得以前购物节时,熬夜守到零点,眼睛都快睁不开了,手指拼命点击屏幕,就为了能抢到喜欢的东西。现在有了预售,就像是提前买了一份“确定性”。而且通常情况下,预售的价格相对更划算,定金还能几倍膨胀抵现金,能早早锁定低价,何乐而不为呢?
预售不再仅仅是购物节的专属,它变得越来越日常。就拿那些小而美的设计师品牌来说,在和消费群体磨合的过程中,上新时也会采用预售的形式。这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“饥饿营销”,能让品牌形象更独特,消费者的忠诚度也更高。再比如季节性很强的生鲜品类,在采摘季来临前,以优惠的价格进行预售,既能提前锁定客户,又能合理安排采摘和运输。
预售也并非十全十美,它也有让消费者感到头疼的地方,那就是等待的时间。有些商品的预售期从 15 天延长到 45 天甚至更久,还分好几批发货。商家发货越来越慢,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其实,简单来讲,就是商家“亏怕了”。曾经有商家向媒体诉苦,说自家的女装退货率高达 80%,成本和库存的压力实在让人难以承受。为了控制风险,商家会根据预售订单量先少量订制一批商品试试水,看看市场的反应如何,再决定是否订制第二批。
这样漫长的等待,让一些原本购买意愿不太强烈,只是抱着试试看心态的消费者选择了放弃预售。但从商家的角度看,这反而提高了成交量。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,这种不确定的预售着实影响了购物体验。想要的东西不能马上到手,只能苦苦等待,甚至有些商家到了承诺的时间还不发货,让人又气又无奈。
就像我有一次预售购买了一款特别喜欢的衣服,满心欢喜地等着穿上它,结果一等就是一个多月,等到衣服到手,季节都快过了,那份期待的心情也大打折扣。
不过,话又说回来,如果最后收到的商品真的物超所值,那等待或许还算值得。但预售这种销售形式要想长远发展,就必须兼顾买卖双方的诉求。质量要过硬,价格要合理,服务也要跟上,缺一不可。
预售就像是一把双刃剑,既有它的优势,也有它的不足。在网购的世界里,如何让这把剑更好地为我们服务,还需要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努力,找到那个最佳的平衡点。
商品预售期购物节消费者商家发布于:重庆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